注册安全工程师论坛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312|回复: 0

恪守安全共识,“航班威胁”就可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2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日18时左右,国航官微发布公告证实有两架航班在起飞前接到不明电话,对航班进行威胁,20时许,两架航班经过严格检查后未见异常,旅客重新安检登机后起飞。从8月29日至10月9日,仅42天的时间,已有包括国航、南航、深航三家航空公司在内的5架航班遭遇恐吓。专家表示,这一密度已相当惊人。针对为何频发电话威胁航班的事件,专家认为,一个原因是对这种行为属于犯罪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另一个原因是刑法上处罚力度不够。(10月10日《北京晨报》)    “42天内,5架航班遭恐吓致返航或备降”,若以孤立视角审视,当然“密度太高”。然而,唯有充足的样本采集量,才能得出相对客观的“概率数据”。所以说,倘若以一年或更长时间为限,“国内航班遭恐吓率”,想必仍在可容忍的范围内。解读近期频发的电话威胁航班事件,相应的反思当然必要,但据此就祭出“刑罚过轻”的论调,无疑值得商榷。
    “电话威胁航班”密度走高,更合理的解释也许有二:其一,纯粹是偶然的“集中爆发”,且随着时间后移,该“密度”必将回落;其二,犯罪有效仿效应,潜在的作案者,从既有的、引起轰动的“威胁事件”中获得激励,继而模仿。在这方面,大众传媒专业性欠缺的报道,也是引发模仿的推手之一。理想状态下,媒体固然要报道威胁电话引发的混乱,却应始终恪守不渲染的节制原则;同时,充分告知此类行为的严重法律后果,才是合乎专业主义的做法。
    “航班恐吓事件”的肇因,可谓错综复杂。将之笼统归因于“刑罚过轻”,恰是最简单和平常的思路。其不合理之处在于,“刑罚”并无绝对的轻、重之说,而是基于动机、损失等,本着“刑罚相当”原则,做出的客观裁断。且另一方面,反社会人格者、意欲泄愤者,乃至精神病患者,又怎会在作案前仔细权衡成本?也许只是临时起意,或是从某处得到灵感,他们就拿起电话,干起了威胁航班的勾当。
    对懂得权衡得失的理性人来说,“重典”的威慑效应才真正存在。但问题是,威胁航班者,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群行为能力欠缺或理性缺失的人。在这件事上,相关机构能做、应做的其实很简单,一方面严格执行日常化的安检,建构起周全的安全体系;另一方面,认真回应每个突发的“警告”,让所谓“应急机制”能真正有序地运行。
    在频发“假警报”之后,公众评价航空公司的做法,基本予以理解,很少听到埋怨。人们真正担心的是,一次次“狼来了”式的虚惊,会令航空公司麻痹大意、倦于应对,一旦“狼真的来了”反倒疏忽漏过……事关切身安全,即便遭遇再多不便,民众也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宁愿忍受出于“最谨慎考量”而增加的麻烦。倘若乘客与航空公司,在此事上继续保持上述共识,“电话威胁”航班至少就是可控的。
    在确保每次针对航班的威胁都能得到规范对待的前提下,再讨论降低“电话威胁密度”的议题,才能让人心安。而之于后者,有点耐心的观察者都应坚信,现有规则如能得到不折不扣执行,必将很好地发挥作用。所应改善的,可能是优化相关案例的传播技巧,加大航空安全的宣传力度,以及不夸大阶段性“高发”带来的心理震撼。然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删帖申请|版权声明|手机版|Archiver|anquan.party

GMT+8, 2024-6-7 19: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