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数据相继公布,山东GDP总量突破2.3万亿,同比增长6.0%,交出一份“开门红”答卷。
而在16地市的经济数据中,“三驾马车”引领作用十分明显,烟台以6.9%的增速成为一季度“黑马”,济南与青岛“双核”增速放缓但总量优势稳固。
在工业、消费、外贸等全省优势领域,济青烟各有优劣,但整体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而在产业链互补、区域协同与辐射等方面,山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凰探第1432期

工业、投资
工业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也是山东的优势所在。
一季度,全省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9%,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3%,均超过全部规上工业增速(8.2%)5个百分点以上。
而这两项,在工业大市济南和青岛的表现中,尤为突出。
装备制造业方面,济南实现增加值增长29.4%,较上年全年加快16.7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2.3个百分点;青岛实现增加值增长14.6%,上拉规上工业增速7.4个百分点。

其中,济南在不同细分领域均有不错表现,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18.4%)、汽车制造业(增长35.4%)实现爆发式增长,集成电路圆片、电子元件产量亦大幅提升,彰显“智造济南”的硬核实力。
而青岛立足自身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方面持续发力,一季度运输设备制造业猛增54.7%。
但相较于去年全年规上工业9.4%的增速以及今年前两个月9.3%的增速,青岛此番8.7%的表现稍有逊色,需要多下功夫、补齐短板。

此外,济南在高技术制造业方面实现增加值增长25.5%,较上年全年加快11.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4.7个百分点。烟台的该项数据也增长13.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市场对山东工业的发展前景给出了积极反馈——一季度,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0.6%,高于全国8.6个百分点。
其中,青岛工业投资增长42%,烟台增长亦超过40%,加速培育的新质生产力,正推动全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

相较于工业的强势增长,一季度三城服务业表现中规中矩。1-2月,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2%,济青烟增速分别为6.7%、5.9%、3.6%,产业链配套服务仍需增强。
但在文旅深度融合、全民消费提质扩容的当下,文娱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一季度全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长20.0%。三城分别增长16.4%、17%和18%,演艺经济拉动消费成为新赛道。
消费、外贸
今年以来,山东消费市场活力迸发,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72.8亿元,同比增长5.6%。
抢抓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机遇,山东出台6个省级实施方案和细则,一季度以旧换新带动消费超310亿元;“迎新春消费季”“欢乐元宵·购物嘉年华”“春季焕新快乐购”等活动,在全省接力形成促销热潮;开行“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打造更多“网红打卡地”……

在此基础上,今年山东重点培育“演唱会+文旅”消费新引擎,2025年全省计划组织演唱会、音乐节不少于5000场。如一季度刀郎济南演唱会前后,创新策划“跟着刀郎演唱会游山东”活动,省内4A级以上旅游景区从2月10日至20日,推出135项优惠政策。
演艺市场的活跃仍在继续,刚刚在青岛落幕的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为青岛聚焦世界目光,“跟着电影去旅游”活动的开展,将青岛的“影视流量”变为“文旅增量”;加之二季度李健、李宗盛济南演唱会,华晨宇、周深青岛演唱会的长尾效应,无疑将进一步提振演艺经济“观演+旅游”的双重消费。
此外,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拥有国际空港口岸的济青烟注入大量外籍游客。在持续火爆的“China Travel”热潮中,青岛成为外籍旅客入境打卡中国的热门城市。今年以来,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口岸入境外籍旅客约14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40%。“五一”假期,青岛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52%。
而在各口岸入出境人次不断刷新的同时,山东的外贸进出口也实现了较快增长。一季度,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8203.4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青岛和烟台进出口分别达到2111.6亿元和1170.8亿元,分别增长2.3%和12.5%,合计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40%。
今年以来,山东深入实施外贸稳量提质“十大行动”,积极帮助企业拓市场、增订单、提质效,高水平对外开放势能持续扩大。

其中,青岛继续发挥外贸龙头作用,进出口稳定增长(2.3%),占全省外贸比重(25.7%)超过四分之一;烟台“千企出海”行动成效显著,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2.5%,山东港口烟台港率先开展“保税混金”业务。
不过,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三城内部发展的挑战依然存在。青岛需警惕消费增速放缓(2.2%)背后的需求不足问题,烟台需破解固定资产投资承压(下降3.8%)的瓶颈,济南则需在强省会战略中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
当然,在各地都市圈抱团发展的今天,单座“万亿之城”的引领作用始终有限,只有三城协同发力,方是实现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所谓的协同发展,不仅体现在数据层面的“你追我赶”,更在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如何在保障各城塑优势、补短板的同时,实现产业链的深度耦合与区域经济圈的联动辐射,依旧是山东当前发展亟需答好的重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