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安全工程师论坛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1374|回复: 0

古诗中的除夕守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31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腊月最后的一个晚上,即“大年三十之夜”,人们习惯称之为除夕,也就是“旧岁到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之意。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人们合家团坐,老幼欢聚,达旦不寐,辞旧迎新,乃为守岁。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除夕守岁,是我国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俗。在历朝历代古诗中,描绘出一幅幅生动、亮丽的守岁“风俗图”。南北朝时期,梁代徐君清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反映了1400多年前人们除夕之夜欢乐待晓的情景。这也是中国最早流传至今的守岁诗之一。唐宋时期,守岁之风盛行,唐太宗的“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守岁》诗,描写了当时宫廷之内除夕守岁的情景。杜审言在《守岁侍宴应制》一诗中则展示了当时王孙公子、达官贵人除夕守岁的景况:“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庭灯烛上薰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 ”而另一诗人张继,根据苏州的寒山寺“击钟分岁”的守岁习俗,写下著名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至于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目,总把新桃换旧符”,更是流传至今的经典守岁风俗诗。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除夕守岁,是回首旧岁、冲刺来年的起点。北宋苏东坡《守岁》诗中道:“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发出了时光如流、人生苦短之感叹,警示应珍惜美好光阴,以守岁为起点,鼓劲奋进,冲刺来年。像明代才子文征明在他25岁那年,在除夕挥毫赋诗,既回首感慨“二十五年如水去,人生消得几番除”,又自况“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夫是文词。 ”清代诗人赵翼85岁时写了《除夕》一诗:“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足见惜时奋进之意。如此守岁达旦,心里萌动一股活力,激励明年与时俱进,怎会不创造出人生新的辉煌!
    “古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除夕守岁,是盘点人生、领悟生命的驿站,是自我警醒、自我激励的良机——前方可能有无限风光,有花开花落,也有风雨坎坷、人生磨难……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除夕感怀兼赠张常侍》诗曰:“三百六旬今夜尽,六十四年明日催。不用叹身随日老,亦须知寿逐年来。”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别岁》诗曰:“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盘点过往,感悟人生,虽是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岁月不居,但只要在守岁这个驿站自行领悟、补给加油,一切都会充满希望。正如席振起《守岁》诗中所说:“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除夕之夜,品味除夕诗,足以启迪人生、加油鼓劲,使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开启人生的新征程,迈开事业的新步伐,谱写奉献的新诗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删帖申请|版权声明|手机版|Archiver|anquan.party

GMT+8, 2024-6-11 09: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