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安全工程师论坛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33|回复: 0

不愿再“缺位”,这个省会都市圈被“点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23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1.24444]不愿再“缺位”,这个省会都市圈被“点名”
[color=rgba(34, 34, 34, 0.5)]news.ifeng.com 2025年09月23日 00:01



[size=0.8]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699639_

[size=0.8]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两个多月后,省级层面传来最新动向。

[size=0.8]9月18日,山东省城市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这场定调城市发展方向的重要会议中,排在首位的是“做好结构优化”这篇大文章,“点名”济南、青岛——“增强济青辐射带动能力,要统筹城市群和都市圈联动发展”。
[size=0.8]与此同时,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编制的《济南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5—2035年)》,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当中提出到2035年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区域带动力和创新引领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size=0.8]济南作为我国经济第三大省省会和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其都市圈建设一直面临着与全国先进都市圈差距拉大的现实压力。
[size=0.8]不久前,《国务院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印发,入选的10个地区均是“发展基础较好、经济增长支撑作用强的城市群、都市圈或者中心城市,改革基础条件较好,也具有较强代表性”。而作为经济大省的山东,无一在内。
[size=0.8]最近,山东省委书记林武深入企业和项目实地调研,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促进济南都市圈协同联动发展。可以看见,在山东省级层面的有意推动下,济南都市圈的建设动作,尤其是产业协作上的动作,明显多了起来。
[size=0.8]当前,山东城市体系正处于“塑形”的关键阶段,济南都市圈能否赶上建设进度,进一步重塑区域竞争力?
[size=0.8]进度落后
[size=0.8]都市圈作为城市群发展的内核,经济大省山东理当走在前列。但从都市圈批复时序上看,山东的建设节奏相比其他头部地区,确实要慢上一步。
[size=0.8]2023年10月,青岛都市圈成为国家批复的第13个都市圈,也是山东省首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随后,2024年初,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官宣,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批复。相比南京、福州、成都等都市圈,济南和青岛两个都市圈获批国家级的时间晚了2-3年。
[size=0.8]都市圈本质是中心城市的外溢。横向对比国内其他都市圈建设,济南都市圈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足的短板较为明显。


[size=0.8]图片来源:《济南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
[size=0.8]2024年济南GDP为1.35万亿元,在已批复的17个国家级都市圈中心城市中位居第12位,仅高于合肥、西安、沈阳、厦门、石家庄,与其他中心城市相比,对周边城市带动和影响力相对偏弱。
[size=0.8]对此,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接受城市进化论采访时表示,过去二十年来,济南像多数北方城市一样,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区域的都市圈中心城市,导致济南都市圈的全国影响力逐步下降。
[size=0.8]此外,济南都市圈内各城市产业不够密切的问题,也在当地学者的研究中被多次提及。
[size=0.8]济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师郑博川等人曾撰文表示,济南都市圈多个城市在产业发展上缺少统筹谋划,同属济南市的济阳和章丘都发展了食品工业,济阳拥有旺旺集团、统一集团等知名食品企业的生产基地,而章丘的食品工业也达到一定规模,这种产业重叠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分散和竞争的加剧。
[size=0.8]济南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新军等人则指出,从三次产业比重来看,济南都市圈中,东营和淄博的第二产业比重较大,聊城和泰安对第一产业的依赖性相对更高。在轻重工业分类中,各城市重工业占比均较高,且多数城市对化工和钢铁等传统产业的依赖性较大。城市间产业同质化,不利于都市圈整体产业升级和提质增效。
[size=0.8]整体来看,根据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发布的《2024年中国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报告》,将40个(大)都市圈依据得分高低,分为领先型、成熟型、发展型、培育型、起步型五种梯队,济南都市圈位于第四梯队,低于西安、郑州、长株潭等中西部都市圈。


[size=0.8]图片来源:《2024年中国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报告》
[size=0.8]建设提速
[size=0.8]根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最新要求,“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是今后一段时期城市工作的首要任务,如何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size=0.8]对于山东而言,其城市体系处于“塑形”的关键阶段,必须抓住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窗口期”。
[size=0.8]9月9日,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到泰安调研济南都市圈协同联动发展情况,明确要求“提升济南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向外界释放山东加快推动济南都市圈建设的信号。
[size=0.8]随后(9月11日),济南、聊城两市党政代表团在济南召开对接交流联席会,研究推进强县与弱县的精准帮扶与产业协作,推动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缩小都市圈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
[size=0.8]区域互联,交通先行。实际上,自去年济南都市圈获批以来,济南就不断强化其交通枢纽优势,拉近都市圈内的时空距离。


[size=0.8]图片来源:摄图网507630004
[size=0.8]数据显示,随着济莱高铁、黄东联络线和济郑高铁开通运营,济南高铁运营里程已达446公里,通达全国366个城市,通达城市数居全国第4位。
[size=0.8]拉长时间线来看,今年以来,济南与都市圈成员间的协作机制也逐渐健全。
[size=0.8]今年5月,济南都市圈现代物流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启动仪式在淄博举行,济淄两市将分工协作,共同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物流体系;
[size=0.8]同月,济南都市圈六市共同签署《济南都市圈跨区域协同合作倡议书》,在产业协同、金融联动等领域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高效流通。
[size=0.8]都市圈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完善交通、机制等基础性条件后,更重要的是推进产业上的协同合作。
[size=0.8]值得注意的是,林武在泰安市调研济南都市圈协同联动发展情况期间,考察了百度智能云(泰山)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产业基地,并强调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强数据高效利用,更好赋能千行百业。
[size=0.8]城市进化论梳理发现,近年来,山东省持续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政策引导与资源投入,2025年投入超3000万元专项资金。
[size=0.8]省级统筹迅速带动地方实践。从济南国家超级计算中心、鲁北大数据中心,到淄博的工业机器人集群、泰安的文旅数字孪生系统,济南都市圈正逐步形成人工智能产业协同生态。
[size=0.8]“济南和周边城市协同建‘圈’,应注重核心圈层整合资源,实现一体化发展,率先形成小范围、小区域流通市场,最终实现整个‘圈’同城化发展。”在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刘德军看来,济南一定要发挥好引领作用,引导周边城市做好配套,建链延链扩链,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size=0.8]济青联动
[size=0.8]在山东的预想里,济南都市圈的影响力不能仅停留在“圈内”。
[size=0.8]2024年,山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6万亿元、增长5.7%,即将叩开“10万亿元大门”。但若横向对比,山东前方的广东、江苏,2024年经济规模已分别达到13.7万亿元、14.1万亿元。
[size=0.8]根据统计局数据,自2009年以来,山东与广东、江苏的差距呈拉大趋势。


[size=0.8]“鲁西南一直是山东经济的薄弱点,只有把这块短板补齐了,山东经济才能进一步发展。”秦尊文认为,从山东省协调发展的视角来看,济南都市圈应强化与青岛都市圈的联动,共同带动鲁西南经济圈发展。
[size=0.8]事实上,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从京津冀到中部地区,国内都市圈正趋向于打破界限,抱团共进。
[size=0.8]比如,在长三角,合肥、南京签署宁合“双城记”产业对接合作协议,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产业协作。
[size=0.8]又如粤港澳大湾区,广东8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有6个是跨都市圈协作共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跨区域产业协作和分工生态。
[size=0.8]山东也有意强化省内双核互动。
[size=0.8]今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创新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机制”,将在产业协作、基础设施互联等方面“拉近”两地关系。“新春第一会”上,也明确把“深化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改革”作为本年度10项重点改革任务之一。
[size=0.8]从成效来看,济青两圈之间,正在由“单兵突进”向“集群作战”升级——
[size=0.8]济青高铁缩短了济青两个都市圈的物理距离,提升“双圈”联动效率,平均约15分钟开行一趟,最快1小时22分到达;
[size=0.8]作为沿黄陆海大通道的重要枢纽,青岛港与济南内陆港联动愈发紧密,合力打造济青中欧班列集结中心;
[size=0.8]在产业创新上,济青依托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发布了1200项技术解决方案与场景需求清单……
[size=0.8]但不可否认的是,双圈协同仍面临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差异。对此,秦尊文建议,两大都市圈应注重产业分工,济南可依托“黄河流域数字产业高地”定位,青岛则立足“全球海洋科创中心”,两大“极核”通过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共同撑起山东的高质量发展“脊梁”。
[size=0.8]责任编辑:黄忆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删帖申请|版权声明|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anquan.party

GMT+8, 2025-11-6 10: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