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青岛辖区境内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正式收官,各大青企的成员薪酬状况逐渐浮出水面。
从数据来看,57位披露薪酬的董事长中,行业平均年薪达131.46万元。其中,21位管理者薪酬超越均值水平;24位管理者年度薪酬不足百万元。
这份“工资单”折射出资本市场的财富分配,成为透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企业发展方向与产业升级路径等方面的重要窗口。
青岛上市企业观察第575期

据公开数据,海尔智家董事长李华刚以345.00万元年薪稳坐榜首,百洋医药董事长付钢以344.96万元紧随其后,中化装备董事长张驰则以290.95万元位列第三,三者薪酬差距不足2%,形成第一梯队竞争格局。

此外,海泰新光(生物医药)、华仁药业(医药健康)、青岛银行(金融服务)、森麒麟(新材料)、特锐德(新能源)等5家企业“一把手”年薪也突破了200万元。
可以看到的是,智能家居、医疗科技、高端装备等产业所处领域均属技术密集型产业,因其高附加值、高成长性,成为高薪的集聚地。
以海尔智家为例,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持续投入与突破,让其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前沿阵地。2024年,海尔智家全年营收达2859.81亿元,同比增长4.29%,净利润更是大幅增长12.92%,达到187.41亿元。
但硬币的另一面同样值得深思:24位董事长年薪不足百万,占比达42.1%。这其中,传统制造、商贸服务等企业占据主流。例如,青岛食品董事长在2024年年薪为71.81万元;东方铁塔董事长2024年年薪为60.07万元;而排在末位的*ST鹏博董事长在2024年仅取得33.68万元。

综合来看,传统制造业受制于低利润率、同质化竞争以及企业自身问题等,盈利难以大幅增长;而新兴产业凭借科技创新与高增长预期,以高新水平形成对顶尖管理者的强吸附力。
那么,问题来了。财富的“时代红利”能否惠及普通员工?企业的财富分配又是否合理?
从员工平均薪酬数据来看,青岛银行、中化装备、青岛港及青农商行等薪资水平较高,员工人均年薪均突破35万元。其中,青岛银行以47.52万元的人均年薪位居首位,中化装备紧随其后,人均年薪达45.90万元;青岛港和青农商行的员工人均年薪分别为37.98万元和36.19万元,同样在薪酬榜单中表现亮眼。
显然,中化装备员工人均45.9万元与董事长高收入(290.95万元)形成了良性共振,而某些企业却出现高管薪酬是员工数倍的现象。例如,森麒麟董事长2024年年薪为240.07万元,而其员工2024年年薪仅为16.61万元,还不到“一把手”薪资的零头。

当下,新兴技术产业正通过科技创新畅享更多时代红利,传统产业也在转型阵痛中寻找平衡点,但全员共享发展成果的课题始终悬而未决。
或许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建立动态的价值共生机制。让战略决策者享受智力资本化的红利以保持创新锐度,同时也要通过股权激励、利润共享等制度设计,让技术骨干、基层产业工人都能成为价值创造的受益者。
毕竟,当一家上市公司既能孕育年薪百万的掌舵者,也能让普通工人共享发展红利时,这种价值共生才是资本市场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真正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