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安全工程师论坛

 找回密码
 注 册
查看: 735|回复: 0

凤凰独家|亩产1065.3公斤!袁隆平杂交水稻破海南历史最高纪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31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8年05月31日 11:28:50
来源:凤凰网文化         作者:舍得智慧讲堂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人参与                   0评论     


     
自1968年踏上海南岛,他每年冬季都在海南度过,从事着南繁育种研究。也正是在这座岛屿上,袁隆平成功地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帮助世界逐渐走出饥饿。


         



自动播放
5月22日,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试验示范田测产验收中,专家测得"超优千号"试验田亩产1065.3公斤,创下了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对于水稻生育期较短且环境气温又较高的海南来说,水稻取得亩产千公斤的产量很不容易。"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现场验收专家组组长、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孟卫东说道。
在庆祝这一成果的同时,大家再次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到一位如今已88岁高龄,眉毛高挑,拙于交际却步伐稳健的老人身上。数十年来,他始终奔走在田间地头,做着自己的"禾下乘凉梦",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袁隆平第一次从海南为大家带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了。自1968年踏上海南岛,他每年冬季都在海南度过,从事着南繁育种研究。也正是在这座岛屿上,袁隆平成功地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帮助世界逐渐走出饥饿。近日,这位米寿老人在自己的稻田旁接受了《舍得智慧讲堂》的采访,再次谈及自己这段跨越47年的海南情。
袁隆平接受《舍得智慧讲堂》的采访
海南发现"野败",野生稻成为解决饥饿问题关键
上世纪60年代,中国正遭受严重自然灾害。饱尝饥饿滋味的袁隆平,决心投身祖国农业研究,让更多人吃饱饭。1966年,他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并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带来大幅度、大面积增产。这就是袁隆平首创的"三系法"杂交水稻。
此后,袁隆平和助手尹华奇、李必湖轮流到气候温暖的广东、云南等地育种,用1000多个品种的常规水稻与最初找到的雄性不育株及其后代进行了3000多个试验,但能保持不育特性的比例不但没有提高,而且不断下降。
他静下心来阅读国外有关高梁杂交试验的论著:杂交高梁不育系是用西非做母本,南非高梁做父本的远缘杂交成功的。灵感再一次显现:利用野生稻走远缘杂交之路。那时的他并不知道,第二故乡海南,将给他的人生带来多少惊喜。
1968年冬,袁隆平背上行囊,先步行、后乘汽车、倒火车、转水路,一路颠簸,踏上海南岛。经过不断的调研,1970年,李必湖和冯克珊在南红农场与三亚机场公路之间铁路涵洞的水坑沼泽地段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后经袁隆平确认,并将它命名为"野败"。这株野生稻株型匍匐,分蘖力极强,叶片窄,茎秆细,谷粒小,有长芒,易落粒。"野败"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也正是因为它,才有了养活8亿人口的杂交水稻。
那时饥饿还是全球性的难题,全世界有8亿饥饿人口,每年有1万多名儿童活活饿死。全世界都在寻求解决饥饿的良径。美国、日本等当时科技发达的国家,从1926年开始急不可耐投入大笔资金、设备,研究杂交水稻的培育,几十年过去却一无所获。而袁隆平所带领的团队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这一成果在1976年后得以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
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会议上,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亲自引导袁隆平走上主席台,随之屏幕上出现袁隆平的头像和"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
1986年,袁隆平进一步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即育种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在中国宣告成功,第二年开始大面积推广。1997年,中国超级稻接连突破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和1000公斤的攻关目标;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迈上千亿斤的新台阶;2017年,袁隆平创新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超优千号"实现亩产1149.02公斤,创下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现在,我国杂交水稻年增产约250万吨,每年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杂交水稻的育成与应用,为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和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
袁隆平在试验田
南繁硅谷:"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
"三亚是老天爷给中国最宝贵的一块地带,我们应该加以保护"袁隆平说。他认为,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供需矛盾突出,而杂交水稻能够大幅度提高单产,通过单产的增长,来缓解耕地减少的矛盾,以满足人类的粮食需求。
但是,杂交稻的杂种优势只存在于杂种F1代,因此必须每年生产F1代杂种种子。农业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海南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可以缩短育种周期一半以上。也就是说,在内地需要8年完成的育种工作,在海南,用4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因此,南繁基地缩短育种周期,大大加快了品种推进,对促进我国种业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南繁硅谷应成为一个现代化农业的示范"袁隆平表示。事实上,除了袁隆平,"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西北瓜王"吴明珠、著名玉米专家李登海和程相文、抗虫棉发明家郭三堆等一大批育种科学家均在南繁取得巨大成功。
     


数据显示,最近10年,由中国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有1345个出自南繁,占总数的86%;由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育自南繁的占比超过九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占地仅20万亩的南繁科研育制种基地凭借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和种质资源,已成为"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
此外,杂交水稻、玉米、抗虫棉等粮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南繁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超过3亿公顷,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60%以上,累计增收稻谷4.5亿吨,按谷价2400元/吨计算,相当于增加收入1.08万亿元。同时,"水稻公园"、"中国恐龙科普基地"等农旅结合的方式使当地百姓有了固定的收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
47年,袁隆平从在科学界跌跌撞撞的农校青壮年教师,变成了闻名世界的科学家;47年,三亚从"天涯海角"的小渔村变成国际旅游名城。袁隆平和三亚,一同成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删帖申请|版权声明|手机版|Archiver|anquan.party

GMT+8, 2024-6-3 06: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