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zhangrg 发表于 2013-4-8 09:53

禽流感的病理病因与诊断检查

禽流感英文名称:avian influenza;AI  其他名称:真性鸡瘟  定义:由禽流感病毒(AIV)所引起的一种主要流行于鸡群中的烈性传染病。高致病力毒株可致禽类突发死亡,是国际兽疫局规定的A类疫病,也能感染人。  应用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畜牧免疫(二级学科)病理病因  1878年禽流感首次发生于意大利,当时称之为鸡瘟。1900年首次发现其病原体,认为是一种滤过性病毒,称为真性鸡瘟病毒。直到1955年才经血清学证实为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1.禽流感病毒的形状及基因组禽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甲(A)型流感病毒属,常见形状为球形,直径80~120nm,平均为100nm,有包膜。新分离的或传代不多的病毒多为丝状体,长短不一,长可达4000nm。病毒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  2.禽流感病毒的分型及毒力禽流感病毒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蛋白抗原性的不同而有许多亚型。目前已从禽类鉴定出15个HA亚型(H1~H15),9个NA亚型(N1~N9)。特别是H5和H7亚型,对禽类具有高度的致病力,并可引起禽类重症流感的暴发流行。其次为H9和H4亚型。由于人流感的每次大流行均与H1~H3和N1、N2相关,一直认为禽流感病毒对人类并无致病性。  3.禽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和变异性禽流感病毒血清亚型多,传染性强,分布广,具有一定的宿主特异性,并且变异快。其外膜HA受体结合中心部位氨基酸的突变可能会改变其宿主特异性。与其他甲型流感病毒一样,禽流感病毒的变异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和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近来通过分析香港1997年分离的18株禽流感病毒H5N1以及1999年分离的H9N2,发现其中均不含有人类及猪等哺乳动物的基因片断,说明其未进行基因重组,即禽流感病毒能直接传给人类。若感染了人类的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中发生重组,获得人体基因片断并具备对人类细胞的亲嗜性,那此种病毒将可能引起全球流感大流行。  4.禽流感病毒的稳定性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常用消毒剂如氧化剂、稀酸、月桂硫酸钠、卤素化合物(如漂白粉和碘剂)等也容易将其灭活。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56℃加热30 min,60℃加热10 min,65~70℃加热数分钟或煮沸(100℃)2min可使该病毒灭活。阳光直射40~48h或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在自然条件下,存在于口腔,鼻腔和粪便的病毒由于受到有机物的保护具有极大的抵抗力,如病毒在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水中可存活1个月,在pH<4.1的条件下也具有存活能力。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于-20℃或真空干燥下可长期存活,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lszhangrg 发表于 2013-4-8 09:54

疾病诊断
  临床上应注意与流感、普通感冒、细菌性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肠道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检查方法
  1.外周血象及骨髓象
  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血小板正常。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下降。骨髓细胞学检查显示细胞增生活跃,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伴出血性吞噬现象。
  2.病毒抗原及基因检测
  取患者呼吸道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法)检测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抗原(NP)及禽流感病毒H亚型抗原。还可用RT-PCR法检测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性H抗原基因。最近Lau等用一种依赖核酸序列扩增技术(NASBA)对H5及H7进行快速检测,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分致病和非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3.病毒分离
  从患者呼吸道标本(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分离禽流感病毒。
  4.血清学检查采集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用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禽流感病毒抗体,如前后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可作为回顾性诊断的参考指标。
  其他辅助检查:
  重症患者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患者伴胸腔积液。

明与醒 发表于 2013-4-8 10:46

好怕死吃鸡蛋会不会死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禽流感的病理病因与诊断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