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21888 发表于 2025-4-30 16:06

屠呦呦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屠呦呦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教育在线

2025年04月30日 11:25:17





4005人参与300评论




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新当选的院士和外籍院士。此次共计120名院士和30名外籍院士当选。诺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屠呦呦教授当选外籍院士。https://d.ifengimg.com/w1080_h608_q90_webp/x0.ifengimg.com/ucms/2025_18/A6D8E6152040A9985C869498903A9924C18BBB12_size50_w1080_h608.jpg到现在为止,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共有2662名院士,556名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的私人非营利性组织。它是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的顶尖组织之一,拥有来自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和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是美国的最高学术荣誉之一。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成员由被选为院士的杰出科学家、工程师和医学专家组成。院士的选举是基于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和对整个领域的重要性。这些院士是通过对名誉和声望的高度认可而被选出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还有两个重要的附属机构:国家工程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和国家医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这两个附属机构也拥有自己的成员和任务,致力于推动和支持工程和医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此次当选的华人学者有屠呦呦、张复伦、张逸白、范汕洄、金海翎、林芳华、刘建国、刘军、单舒鸥、沈康、周集中。屠呦呦https://d.ifengimg.com/w232_h309_ablur_q90_webp/x0.ifengimg.com/ucms/2025_18/C710D9540FF5C5EAF41B69CDCEF1148A7D7D8660_size10_w232_h309.jpg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宁波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屠呦呦毕业后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发现并研发了新型抗疟药物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8年屠呦呦领导的中医研究院中药所“523”研究组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1979年“抗疟新药青蒿素”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011年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同年获美国华伦·阿尔波特奖,2017年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张复伦https://d.ifengimg.com/w200_h227_ablur_q90_webp/x0.ifengimg.com/ucms/2025_18/0430D02F0DA8E1F564EAA49E1FA892A788E0F4DC_size6_w200_h227.jpgDr. Edward Chang(张复伦),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NAM)院士,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外科学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工程与假肢中心联合主任。他于1997年在阿默斯特学院获得化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博士学位,2010年在该校完成住院医师训练,2009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博士后训练。他曾获2015年度Blavatnik全国生命科学桂冠和美国国立卫生院院长创新奖以表彰他在破译语音神经密码方面的贡献。2022年,他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Pradel神经科学奖。张逸白https://d.ifengimg.com/w453_h491_ablur_q90_webp/x0.ifengimg.com/ucms/2025_18/F7843A86FB640D01051676099795BCF2BD405A95_size30_w453_h491.jpg张逸白,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1976年于Smith College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学士学位,1982年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得分子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82-1986期间在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于1987年及1993在耶鲁大学先后任职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及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1997年起至今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张逸白教授在包括Nature,Science,Proc. Natl Acad. Sci. USA,Plant Cell,elife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百篇。荣获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主要贡献在于理解植物受精及细胞极性化生长的分子及细胞生物学过程)会士与优秀植物生物研究劳伦斯奖(Lawrence Bogorad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Plant Biology Research)等荣誉。她长期任国际期刊Plant Physiology专题期刊主编、任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gy(FCDB)、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等国际期刊副主编。并且张逸白教授与Henming Wu教授为国际及国内多所研究单位培育植物生殖领域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范汕洄https://d.ifengimg.com/w400_h266_q90_webp/x0.ifengimg.com/ucms/2025_18/EA5097AF6830667CD1C5EA1D81ACED38585801CD_size122_w400_h266.png范汕洄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因对辐射制冷研究的贡献当选(For showing that “the coldness of space" relative to Earth can be a major energy source for humankind)。范汕洄毕业于广东省实验中学,1988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系教学改革试点班(零零班),1992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物理学,并于1997年获得博士学位。范汕洄现任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电子工程系教授。范汕洄博士是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 Fellow)、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金海翎https://d.ifengimg.com/w451_h520_ablur_q90_webp/x0.ifengimg.com/ucms/2025_18/0DE1E6F1EC467C0E3E8A85D0C751B74F164BB72B_size25_w451_h520.jpg金海翎教授1991年于武汉大学获得生物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得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分子遗传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英国John Innes Center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加州大学河边分校教授。研究生涯中获得多项荣誉,在2020年当选为美国微生物学会院士(AAM),在2021年获得国际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联盟(IUBMB)颁发的禧年讲座奖,2022年时当选为美国国家发明家学会高级成员。金海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免疫和病原体毒力的分子机制。其中主要研究项目包括跨界 RNAi 和细胞外囊泡介导的植物和病原体之间的小 RNA 运输、植物与病原菌互作中小分子RNA的作用机理及生物学功能、植物免疫反应的表观遗传调控等。金海翎教授曾在2015-2021年期间担任Plant Physiology主编,在2012-2017年期间担任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主编,目前担任Stress Biology、Frontiers in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Non-coding RNA等多个期刊编委。林芳华https://d.ifengimg.com/w1080_h720_q90_webp/x0.ifengimg.com/ucms/2025_18/AA61720EE581FE1C63DFC25F2776FB8A3130C7E0_size48_w1080_h720.jpg林芳华现任上海纽约大学数学联聘教授、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科学研究所Silver讲席教授。林教授在浙江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在明尼苏达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林教授的研究领域为经典分析和应用分析、偏微分方程、几何度量理论和变分微积分。林芳华教授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数学学会会士,并曾获众多学术奖项与荣誉,其中包括Alfred P. Sloan 研究奖和美国总统青年奖(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研究员奖(1998年),美国数学学会博谢奖(Bocher Prize, 2002年)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陈省身奖(2004年)等。刘建国https://d.ifengimg.com/w503_h421_q90_webp/x0.ifengimg.com/ucms/2025_18/21AF02786C7A74F4671F201A469FA3416270077F_size17_w503_h421.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屠呦呦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