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21888 发表于 2025-4-30 11:25

40年不变,进贤县张公镇九房村孔家村民小组2元吃席“吃”出了啥

40年不变,进贤县张公镇九房村孔家村民小组2元吃席“吃”出了啥大江网-江西日报

2025年04月30日 07:48:23





0人参与0评论



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宋思嘉4月24日,临近中午,进贤县张公镇九房村孔家村民小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飘出阵阵饭菜香,明厨亮灶间,升腾起暖暖的烟火气。“开饭了!”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吆喝,红烧排骨、西葫芦炒鸡蛋、小炒青菜和银耳莲子羹被端上桌,50多位老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其乐融融。和不少农村一样,当地大多数年轻人在外务工,村里有不少“留守老人”。今年2月,九房村党总支书记章国根提议,打造“幸福食堂”,实现抱团养老,解决老人做饭难、吃饭难等问题,村里上百位回乡过年的年轻人积极响应,有的出资金,有的捐米油,有的买炊具,有的送猪肉。2月21日,汇聚着爱心的孔家村民小组“幸福食堂”正式开业,5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有了一日两餐的免费助餐服务,其中,30多位身体条件较好的老人,自愿组队,轮流负责做饭。77岁的村民孔木保是这里的常客。“食堂的饭菜花样多、味道好,和老伙计们凑在一起,择择菜、聊聊天,吃啥都香,干啥都有劲,再也不孤单了。”孔木保说。看着“幸福食堂”红红火火,章国根并不意外,他说,村民们都把村庄视为一个紧密相连的大家庭,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尊老爱幼。文明风尚蔚然成风,让孔家村民小组在附近十里八乡颇为有名。更令人称道的是,这里还有一个延续了40年的好传统——2元吃席。宽阔的沥青路平坦整洁,两侧的小洋楼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掩映,村口水塘碧波荡漾,一棵百年樟树枝繁叶茂,见证这里的岁月变迁。“30年前,我在这棵老樟树下举办了婚礼,老支书孔庆波代表大家给了我一个大红包,里面一共是400多元礼金。”村民孔志平对当年结婚的场景记忆犹新。时间回到当下。同样是在老樟树下,孔志平儿子结婚,也收到了一封400多元的大红包。“钱虽然不多,但情义一点不轻,乡亲们欢聚一堂,图个热热闹闹的喜庆氛围。”孔志平说。孔家村民小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家伙生活水平提高了,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但2元吃席的风俗始终未变。2元吃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今年80岁的村民孔金水回忆,从上世纪80年代起,红喜事随礼从鸡蛋、手帕等物品变为现金。“前一家办喜事你随5元,轮到我家你怎么才随3元?”“我家办喜事人家送了10元,可我还不起这么多啊!”…………那时,孔家村民小组因礼金不统一引发村民矛盾是常有的事,因人情往来造成压力过大也不鲜见。村里氛围不和谐,每逢办红喜事,村干部都“如临大敌”。“人心不团结,直接影响其他工作的推进。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老支书孔庆波回忆。“统一随礼标准,减轻大家负担。”1985年,经过村干部多次协商,2元吃席规矩正式定了下来,列入村规民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产生了新的问题。“酒席成本增加了,礼金再不涨一点,主家太吃亏。”“都是自家人,酒席不要大操大办,一点家常菜,一瓶自己酿的米酒就可以了。”…………经过多次商讨,2元吃席的标准坚持了下来,喜事也变得更简单纯粹,更富有人情味。在孔家村民小组,谁家有喜,乡亲们都会主动来搭把手,帮个忙。“去年腊月,我的婚礼就是乡亲们帮忙张罗起来的,青菜是樟秀阿婆菜园里的,萝卜是孔二叔家的,大家一大早过来,帮我招呼媳妇娘家人,后厨也都是婶婶、嫂子们在忙活。”村民孔阳感慨地说,“这些温暖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2元吃席的集体智慧在潜移默化中,弘扬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塑造出向上向善的品格。孔家村民小组,不仅找回了乡土社会中最珍贵的守望相助,大家还拧成一股绳,奔向更美好的新生活。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钢构厂落户张公镇,大家老乡带老乡,学起了电焊手艺,当上了产业工人,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去年春节后,同村的孔小涛主动招我和媳妇进他开办的公司,我做电焊工,每个月能赚1万多元,我媳妇做小工,月工资也有6000多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孔珍祥笑着说,“明年我也到村里带个徒弟过来,一起吃‘技能饭’。”“在孔家村民小组,大家基本都从事电焊行业,其中20多名村民还自主创业办了钢结构加工厂。和孔小涛一样,大家富起来后,都争着把乡亲们带到身边学技术,并提供就业岗位。”章国根的语气里满是自豪,“小组103户村民户均年收入15万元左右,与10年前相比,翻了三倍以上。家家户户都买了新车,七成以上的人家盖起了漂亮舒适的三层小洋楼。”【记者手记】九房村孔家村民小组40年坚持“2元吃席”的好传统,是记者在开展文化导师下乡工作时,发现的鲜活事例。从为解决村民矛盾,减轻人情负担,定下2元吃席的村规;到历经时代变化,收入年年攀升,不改礼金标准;再到喜事一起忙,技术一起学,食堂开起来。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孔家村民小组不断丰富移风易俗的内涵,绘就乡风文明新画卷,其生动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乡村振兴,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课题。破题,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放眼赣鄱大地,随着移风易俗深入开展,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推动越来越多乡村焕发新气象,群众面貌焕然一新。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以文化之力让乡村治理优起来,乡村产业强起来,是文化导师下沉帮扶的重要意义。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遇见更多这样的好风俗、好传统、好故事,同时,把“2元吃席”的好经验带到更多地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40年不变,进贤县张公镇九房村孔家村民小组2元吃席“吃”出了啥